江蘇鑫瑞德智慧產業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
4000255556
售后服務:
025-66675966
世界上的學問分兩種:一種是知的學問,一種是行的學問。所謂知的學問,就是知難行易的問題;所謂行的學問,就是知易行難的問題……稻盛和夫在企業中推行的“稻盛哲學”,其實道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內容和詞句早在少年時代就耳熟能詳,但對今天的學習來說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我們看到這些東西,第一反應往往是輕視、不以為然。
世界上的學問分兩種:一種是知的學問,一種是行的學問。所謂知的學問,就是知難行易的問題,比如小偷開保險柜的箱子,知道密碼很困難,但是一旦知道了密碼,開箱就很容易;所謂行的學問,就是知易行難的問題,比如稻盛和夫所講的六項精進,道理明了易懂卻非人人都能做到,大凡涉及個人修養方面,通常都屬于這一類型。
正因如此,稻盛和夫才會說:“重要的不是把名言名訓裝裱在鏡框之中高懸于家壁之上,而是落實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堅持在生活、工作中踐行那些理念。稻盛哲學本質上是行的學問,他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知行合一。稻盛和夫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實踐的,而且是提高心智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就是“精進”——竭盡全力拼命工作。
而在六項精進當中,稻盛和夫又特別把“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放在第一條。他說:“想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換句話說,就是要不遺余力地投身于工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取得企業經營的成功或人生的成功。”“不愿勤奮工作,只想輕松舒服,那么企業當然經營不好,美好的人生也無法實現。”
在他眼里,拼命工作不僅是事業成功與人生美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自然界所有生物被賦予的義務。比如,在環境嚴酷的沙漠里,一年僅會下幾場雨,有些植物趁著下雨的時候迅速地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然后枯萎,然后它們把種子留在地表,以待來年下雨時再次發芽。盡管這些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周,但卻能不斷繁衍下來。
稻盛和夫不僅是這樣認為的,更是這樣做的。他27歲創辦京瓷,雖然一開始對經營一竅不通,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不能讓公司倒閉,不能讓支持他的貴人蒙受損失。因此,他拼命地工作,常常從凌晨干到深夜12點,甚至到次日凌晨。剛開始的時候他更是身兼銷售與技術的重擔,經常是白天出去跑業務,晚上回來做研發。他不僅要求自己這樣,也要求公司的員工們如此。
由于長期加班加點,員工中傳出這樣的聲音:“照這樣拼命,身體能吃得消嗎?”于是,他召集干部開會,說道:“我雖不太懂企業經營是怎么回事,但可以把經營比作馬拉松,這是長距離、長時間的競賽。我們是初次參賽的非專業團隊,而且起步已晚,包括大企業在內的先頭部隊已跑完了全程的一半。反正我們是無經驗、無技術的新手,出發又晚,倒不如一上場就全力疾馳。”
接著他又說:“大家會說,這樣蠻干,身體會垮。說得沒錯,要用百米賽跑的速度一口氣跑完馬拉松全程,當然不可能。但新手遲發又慢跑,就更加毫無勝算,我們至少得盡力奮起直追。”他說服了員工。自創業以來,他們始終“全力疾馳”,一刻不停,發展再發展。也正因這樣的付出和努力,京瓷才能一路狂奔,趕上一撥又一撥的同行,最終獨占鰲頭。
指導企業長盛不衰的“經營的要諦”,絕不是什么復雜難懂的道理,只是要慎重堅實地經營。當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保護員工,為了企業的生存,經營者決不能示弱,要有堅韌好勝的性格和積極果斷的行動。但是為了企業的長期繁榮,經營者無論如何都必須小心謹慎,要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境。
同時,經營者不能只顧自己個人的私利,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必須考慮員工、客戶、交易對象、企業所在社區等等,必須與企業相關的一切利害關系者和諧相處,必須以關愛之心、利他之心經營企業。很多企業之所以垮臺,并不是因為外界的經濟變動,即“他律性”的原因,而是因為經營者自身的素質,即“自律性”的原因。經營者若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便會“自毀長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但是否都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呢?生命體的基本單元是DNA,“知”和“行”就是DNA的雙螺旋,人活著就是不斷地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新知到新行、新行再到新知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知、行的不斷轉換、促進——“提高心性,拓展經營”。
“知者多喜于學而憚于行,行者常碌于為而訥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修習稻盛哲學不能一味忙碌,而要考慮省悟和思辨,使其充實我們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現在很多的經營者都注重由知到行,強調執行力,但很少有人關心怎樣由行到新知。改革開放三十年后,除了柳傳志總結出了“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九字真言,除了張瑞敏總結了“OEC管理法”、SST、SBU、人單合一模式,還有多少企業家能夠將自己成功的經驗總結成可復制、可拷貝的管理理論、管理經驗、管理模式,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呢?
如果企業要枝葉長青,經營者最需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由行到知”。而在這一點上,稻盛和夫是典范,他是通過光明大道到達巨大成功的典范,是純粹的理想主義和徹底的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典范。
實踐出真知,坐而論道,只會空談誤事。對于行,稻盛和夫強調“現場有神靈”,經營者必須時而在前線與士兵生死與共,時而返回后方陣地,斟酌作戰方案,如此往來于前線與后方,才是杰出的領導者。而現在很多的經營者往往以為“功成名就”,便不再沖向前線,僅依原先的固有經驗做出決策,這樣企業經營失利便在所難免了。
人們通過身體力行、省身思辯,自然就可以將稻盛哲學修煉成自己的“知”。這個“知”不同于最早的“知”,是“新知”,是“提升心性、轉識成智”,是個人價值的再提高。
這樣知行合一的典范對于企業家、對于各行各業各級領導、對于渴望成功的有識之士、對于一切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的管理者,都有莫大的、難以估量的參考作用和示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