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隨著我國數百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推動了智慧社區的進一步發展。
“互聯網+”狂風席卷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互聯網+”正在創立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生活方式,傳統行業加上互聯網也意味著互聯網有更大的發展機會。在智慧社區的發展中,如何有效建構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應能力形成的新的業務體系和商業模式的實現路徑,如何突破在模式推廣中的潛在瓶頸,成為業內人士和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在近日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與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的“互聯網+時代的智能社區商業創新模式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EDA中心主任陳嵐、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張黎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郭順義、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智慧城市專委會副秘書長顏陽、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常務副秘書長單學剛等專家圍繞商業、物流業、創新APP、云計算及智能社區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科學院EDA中心主任陳嵐說,在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區的創建中,政府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平臺架構的搭建上,應用開發需要根據用戶需求來展開,APP應用模式的創新應強調社會化,通過開放的平臺來促進應用開發。她認為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問題是當下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主要瓶頸,目前的數據應用還處于灰色地帶,現在所有的解決方案都在用數據,以后會不會失控不可預知。社區商業模式的建構存在數據交易,但有價值數據應用權的界定還有待商榷,即哪些數據允許授權給第三方,哪些不允許,都需提前做好考慮。
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張黎明調研了多地的智慧城市及智慧社區,他發現,智慧社區存在過度信息化的問題。從商業模式來看,目前的社區存在兩度空間的問題,熟人社會群體目前分化為兩層,一是生活在微信圈的“互聯網+”的年輕人,二是比較保守的年輕人和老人、兒童。前者對物理上的社區歸屬感不強或日漸遠離。他認為,智慧社區應該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最后一公里配送;二是圍繞吃喝玩樂的便民服務;三是老人應急服務方面及心理輔導。他認為,智慧社區建設和智慧城市的建設出發點不同,最主要的是圍繞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產業經濟來展開,如何把社區服務中心和居民的紐帶關系建立起來是當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郭順義表示,互聯網對于服務業的一個重要影響體現在產業邊界的變化:工農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邊界正日趨模糊化。他認為,智慧社區中的互聯網服務業,不僅僅是把原來服務業搬到網上,最大影響是互聯網把很多碎片化的需求和碎片化的供給結合在一起。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智慧城市專委會副秘書長顏陽認為,以往智慧社區的實現路徑基本遵循先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再嫁接商業因素的推進方式,但往往會出現資金短缺問題。目前的智慧社區主要采取輕資產的方式來推進:即把金融前移,主要通過金融支付和功能性應用的疊加模式來實現。顏陽認為,智慧社區的建立應該滿足七個方面:一是服務提供的惠民化;二是服務的傻瓜化,服務提供商需應用簡單的方式來提供服務;三是政府職能的社交化,社區應考慮到招商引資和產業孵化等問題;四是生態鏈的分布化,即不同的商業模式形成的生態可以分布式地進行,從而降低邊際成本;五是數據的開放化,即在一個局部封閉的區域里實現數據價值;六是金融的普惠化,通過社區金融的普惠,增加老百姓的可享受服務;七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強調政府試錯、容錯的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