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鑫瑞德智慧產業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
4000255556
售后服務:
025-66675966
所謂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的物力、財力與人力等各種要素的總稱,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作為相關資源的投入產出系統,企業的產出大于投入就是盈利,否則就是虧損;投入資源一般劃分為: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等。
無疑,創立或運營企業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錢、有人。實際上除人之外,各類物質資源、有形資源都是貨幣投資的轉化形式;各類非物質資源、無形資源都可歸為信息資源,包括技術專利、客戶渠道與品牌商譽等。因此,企業投入的各類資源應概括為三大類:人力資源、財金資源和信息資源,而且缺一不可。
人力資源:從勞動力、資源、資本到伙伴
(一)勞動力與人事管理(HM)
最初勞動力被當作一種生產要素(所謂“勞動力市場”),需要管理者加以監督。但工人不像其它生產要素那么簡單,有思想情感和主觀能動性,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由此出現了人事管理。同時,勞資關系與勞動者社會保障體系得以重視。
(二)人力資源(HR)
1954年,彼得·德魯克提出人力資源概念:成本、技術、分銷等傳統要素不難復制,唯有以人才為核心的組織能力才是企業制勝法寶;人力資源擁有獨特的協調與融合能力、判斷和想象力,有效激勵后開發利用可為企業帶來經濟價值。
在實踐中,人力資源管理分為八大模塊:人力資源規劃、人員招聘與配置、培訓開發與實施、績效考核與實施、薪酬福利、員工關系管理、人事管理和職業生涯管理。
(三)人力資本(HC)
上世紀60年代,舒爾茨和貝克爾提出人力資本理論:體現在具有勞動能力人身上的、以勞動者數量和質量所表示的資本,并通過投資而形成。該理論有效推動了企業對員工培訓、教育方面的投入,追求人力資本升值成為卓越企業的標配,員工股權激勵也流行起來。
(四)業務合作伙伴(HRBP)
近年來,“HRBP”概念風靡一時。它是指企業派駐到各業務單位或事業部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員工發展、人才發掘和能力培養等方面做協助工作。實際上,HR的核心不是“Partner”而是“Partnerning”,即不以合作伙伴自居,而是與業務單位深度合作,為業務增長做貢獻。職能部門以往主要起輔助參謀作用,進入信息社會則要為企業資源的系統配置與綜合開發提供解決方案;不僅HR,其它職能部門也應當BP起來。
財金資源:從資產、資本到金融
所謂資產,是指個人或組織擁有的具有商業交換價值的資源要素,即資源必須經過商業開發和交換才能轉變為資產,并成為具有市場價值和增值可能的財富。對企業而言,資產是指擁有或控制的、預期可帶來經濟利益的各類資源,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不動產等。
需要指出的是,資本原指個人或組織創業時用于承擔商業風險的本金(所謂“本錢”),往往與個人家產財富相牽連。進入股份制時代,企業可僅以注冊資本為限承擔有限責任,還可以公開募集社會資本、不斷增資擴股。從現代企業經營角度來看,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有形資產是不增值的。
廠房、設備和存貨等物質資產實際上是貨幣資本的轉化形式,難以增殖。稀缺的土地和礦山可能增殖,但增殖的是其特許開發經營權。也就說是,真正具有增值空間的是無形資產。所以說,企業不要過度“重資產經營”。
第二,企業資本是社會化的。
企業法人概念即表明其商業組織具有人格化的獨立身份,資本投入與個人家產隔離開來,企業資產具有了社會屬性;資本主義社會的成熟標志,就是實現了資本社會化、風險社會化和收益社會化的“三為一體”。所以說,企業一注冊就有資本運作了。
第三,企業經營日益金融化。
金融活動的本質,是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資源跨期的最優配置決策。小本經營、自我滾動思想與小農經濟無異,而高效合理地利用金融工具,已成為企業規避風險、整合資源的必由之路。從傳統的銀行貸款、發債到上市融資,再到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這本身都是金融活動的表現形式。金融資產對企業不僅表現為一種內外部融資能力,對其應用水平和管控能力同等重要。所以說,企業離不開金融、特別是上規模之后,但“玩兒金融”就危險了。
信息資源:從情報、資源到知識經濟
“情報”一詞源自日語,是指被傳遞、激活的知識或信息,通過一定媒體(載體)穿越時空而傳遞給特定用戶;而信息資源,則是企業運營所涉及各類資料、知識和數據的總稱。
上世紀80年代,人們認識到信息資源的獨立性。哈佛大學研究小組提出了著名的“資源三角形”理論:沒有物質,什么都不存在;沒有能量,什么都不會發生;而沒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沒有意義。也就是說,材料、能源和信息是可供利用的三大寶貴資源,而人類文明可根據對三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劃分不同層次。
從廣義上來講,信息資源由信息生產者、信息和信息技術等三大類組成。從歷史上看,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經過了四大階段。
1.傳統管理階段:上世紀50~70年代,以圖書館、情報等文字處理為代表。
2.信息管理階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計算機應用和數據處理為代表。
3.信息資源管理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網絡平臺、數據庫、信息處理技術為代表,信息的交換、共享與應用為內容,信息資源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
4.知識管理階段:上世紀末以來,針對信息資源管理的缺陷,人們將結構化/非結構化信息與人們利用信息的規則聯系起來,重視人際交流,重視學習和知識資產積累、競爭優勢與不斷創新。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知識型經濟”概念,并定義為擁有、分配、生產和著重使用知識的新經濟模式。如前所述,只有無形資產才有增值可能;而無形資產又可分為三大類:知識產權(專利訣竅及工藝技術)、品牌商譽(商標及影響)和客戶資源(渠道網絡)等。顯然,無形資產與知識經濟是連體嬰。
華為何以成功?本質上就是其知識管理的成功!不讓知識停滯、不讓經驗浪費、不讓組織僵化,華為在研發暨知識管理方面的持續投入令人昨舌。已然躋身國際專利大戶的華為,將來真有可能“躺著賺錢”了。
要記得,“不讓雷鋒吃虧”、“員工待遇國際接軌”及“崗位虛擬股”等制度設計的背后,是華為對人力資源價值和人力資本投入的高瞻遠矚。一言以蔽之,對三大資源的認識與開發程度,決定了企業的成功高度。